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:游擁軍
4月初,當記者來到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(zhèn)中祿瑤寨的潘錦輝家時,他正在屋內(nèi)取木料,刨平、鉆孔、組裝、拋光打磨……一切不緊不慢、有條不紊。若不是親眼所見,人們很難想象眼前這位動作熟練的木匠竟是一名盲人。他今年52歲,因4歲時的一場大病沒有得到及時的醫(yī)治,陷入了漫長的黑暗。
▲潘錦輝正在編谷焙。本文圖文均為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 游擁軍攝
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木匠有多難?圈子里流行著這么一句話:三年學徒,五年半足,七年才能成師傅。
▲潘錦輝編織的每一步,他都很用心。
“其實最開始,我學的是竹編,那時候每逢村寨里有篾匠來,我就會默默出現(xiàn)在他身邊,用手觸摸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竹制品,感受他們的形狀、長短甚至技法……”潘錦輝說。
沒有師傅教,只能自己悟。一次不行,就反復多次去嘗試。在潘錦輝的心里,他想默默學會一樣技藝,讓自己可以不依賴父母生存下去。
▲潘錦輝在破篾子。
學會了竹編技藝,潘錦輝又開始琢磨起了木工技藝。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個木匠,28歲那年,他纏著父親開始學起了木工,日復一日的試錯,年復一年的琢磨,他終于做出了凳子、木桶、甑子等物件。
那時候寨子里或者隔壁寨子有需要裝修木房的,想要做些木桶甑子的,都喜歡叫他,不僅是因為他收費便宜,更是因為他做出來的東西扎實耐用。
“十幾年前,我用這些年做木工篾工賺的錢,加上一些父母遺留下來的,叫寨子里的兄弟姐妹們幫架起了現(xiàn)在這座木樓,這里面除了當初的架構以及鋪瓦這些工序,其他的所有裝修都是我自己依靠木工技藝裝起來的,花了我好幾年?!闭f起自己現(xiàn)在的這棟木樓,潘錦輝一臉的驕傲。也就是在那時,他接觸到了現(xiàn)代的木工工具,他的工具箱里又多了電鉆、電刨、電砂機……
▲潘錦輝在收拾自己的工具箱。
如今的潘錦輝靠著幫村民們打籮筐、做背簍、造蜂桶等自食其力。“我現(xiàn)在正在幫別人做谷焙(一種當?shù)赜糜诒焊晒茸拥墓ぞ撸?,別人拿竹子給我,我一般編4天左右,會收200元手工費,多的時候一個月能做六七個,少的時候,一個月也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,而且生病又有國家管(五保戶),完全能夠養(yǎng)活自己?!迸隋\輝說。
▲每天早晨,潘錦輝都會給自己生一塘熊熊燃燒的火。
記者手記:
如果說人生是一場未知的牌局,那潘錦輝抓到的絕對是一副爛牌,在過去的48年里,潘錦輝從絢麗多彩的世界陷入黑暗中,但他卻不怨天尤人,扎實地做好每一件事,就像每天早晨他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一樣,用手中的火機給自己生了一塘熊熊燃燒的火。在殘缺的生活面前,他踏踏實實用行動攙扶起自己的人生。
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(chuàng)出品,未經(jīng)許可,任何渠道、平臺請勿轉載。違者必究。
編輯 唐海波 黃韻伊
校對 黃少華
責編 楊波
審核 胡志偉